随着聚酯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效化、无害化、密闭化、再循环、高值化回收利用纺织品及废聚酯瓶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课题。
综合利用资源 社会效益突出
在化纤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原料来源和废料处置成为棘手问题。合成纤维原料主要基于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高,如何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就成为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
以涤纶为代表的化纤行业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科技进步和舒适享受的同时,各类废弃纺织品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大。再生涤纶纤维行业通过对聚酯废旧材料的生产、加工和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大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是解决了上百万人的就业。其中仅回收清洗这一行业就解决约45万人就业,再生化纤加工企业约30万人,同时再生化纤行业还直接带动相关行业约80万人的就业。二是再生化纤行业为国家每年直接提供大量的税收,并出口创汇。三是节约石油资源。用PET废瓶片生产再生涤纶短纤维,同与用石油资源制造PET切片相比,每吨原料可节约6吨标准煤的加工能耗。四是减少白色污染,洁净和美化环境。通过对废料的生产加工,既增加了社会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再生涤纶纤维行业的发展又直接促进和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回收、国际贸易、物流、纺织机械、辅料等)。
2012年再生化学纤维产能830万吨,产量530万吨。由于服装出口下降,使用废旧衣物原料国内有15%~20%下降,估算布料、泡料使用量80万吨,进口整瓶/瓶片205万吨(毛片按10%~12%,整瓶20%~22%折净瓶片170万吨),废丝、僵料、泡料25万吨,国内饮料瓶回收量280万吨。
技术进步迅速 达到先进水平
国内饮用瓶的回收处理从小规模粉碎、简单冲洗发展到分散回收,逐步集中,大规模分类、分检、粉碎、高温煮洗的精细加工。
由于原料来源复杂,性能差异比较大,各再生化纤生产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设备进行配套改造,设备均是非标装置。从最初的VD404、VD405设备改造成日本东洋纺工艺大产能设备。目前生产线已经基本定型,形成单线日产量50吨~100吨的生产规模。2009年以太平洋纺机的瓶片再生高强短纤维成套设备和工艺技术为代表的国产设备及技术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标志着中国再生工艺水平、设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缩小技术差距 更新消费理念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循环利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在原料回收流通体制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税收等不够健全,可操作的难度大;二是在原料的高质化、高效处理方面,国外普遍采用光谱仪、色谱仪及金属探测仪等进行挑拣,而我国基本上采用人工挑拣;三是再生短纤生产过程中,虽然设备、工艺、技术、管理已达到国际同类水平,但是在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上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在再生聚酯长丝方面化学法技术的研制和产业化推进还要加快步伐;五是再生纤维制品后道处理技术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六是在产品的使用和宣传上尚缺乏强制手段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证。
根据国情及行业发展规划,再生纤维的技术发展方向是,通过研究废旧纺织品、部分可纺丝塑料的智能识别及高效分离技术与装备,研发高效废旧塑料分拣技术,提高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生循环比例;通过开发废旧纺织品的分类与预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减少排放,节约资源,提高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开发差别化、功能化再生纤维及其制品生产技术,拓展领域,并通过大力宣传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倡导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
培育龙头企业 建设示范基地
我国再生纤维行业未来的发展,应该建立规模化示范园区,推动全国的再生行业形成几个废旧塑料、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集群。行业应培育具有成套处理装备和工业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形成分拣、清洗(消毒)、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向全国推广龙头企业的先进经验。
同时,应在全国重点区域建立若干废旧塑料、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或基地。如在山东设立环渤海循环试点,江苏江阴建立二手服装综合利用试点园区,浙江绍兴建立高值化再生利用示范园区,浙江苍南建立大宗无害化再生利用产业化园区,在广东建立粤东废旧塑料、废旧纺织品综合研发产业基地,在福建晋江建立再生综合试点等,形成回收-运输-分拣-利用-销售的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完整产业链。
- << 上一篇: 科技进步 中国化纤的主旋律...
- << 下一篇: 新产品研发抢占市场先机...